發布者:港智優留學 發布時間:2021-09-25 18:06 熱度:1566
事情是這樣,最近有不少家長和港智優留學Sophie姐咨詢,聽說香港的國際學校都是有錢人子女的后花園,有錢人才能讀的,開學時香港的國際學校門口天天停滿名車,這會不會攀比風氣很重。普通家庭的孩子即使入園,由于家庭差距太大,孩子最后還會交不到什么朋友!
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,所以我決定好好研究一下,于是就有了這篇文章。
無可否認,“攀比”的確無處不在。由“別人家的孩子”到“別人家的父母”,有人就有江湖,有江湖就有攀比。攀比是無法避免的,古今中外概莫能外,關鍵是“比”什么,以什么樣的心態去面對“比”。
首先講一個客戶的故事:
我曾經接待過一位家長,他們的孩子現在是香港的直資小學4年級的學生。我問他讓孩轉學國際學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?他說,有一,他的朋友圈里,他的伙伴,他的朋友,他的客戶,竟然都把孩子送到國際學校,而年紀較大的孩子甚至已經在國外上中學了。他突然發現身邊的孩子正在接受國際化教育時,他給自己的孩子選擇與他人不同的道路。因此他要讓孩子上國際學校,他要和其他人一樣。
你們是否發現,在「攀比」中掙扎得最深的,還是父母。
我不是要指責這位家長,我只是覺得他完全陷入了 peer pressure (同伴壓力)的深淵。無法說他的選擇錯了,但他選擇國際教育的理由是完全錯誤的——你可以做任何事,只有一件事無法與之相比。不要把孩子的前程與其他人比較,以此來說明自己是有能力支付的家庭。假如父母不從內心認同國際教育的教育價值觀,如尊重個人前提下的因材施教,而不是以班級為核心的傳統教育,強調對學生的管理,那遲早還是會后悔、糾結的。
老實說,作為父母,我自己也不能保證我不會受到那些家庭“勢力”較量的影響。同時我也深深的體會到,這個社會對人的評判標準本身是如此的殘酷和直接,怨不得父母們要做出一些猜測和衡量。
以前有人提過,大家對國際學校一個最普遍的誤解就是“貴族學校”,這種說法是怎么來的?我猜可能是因為學費相對較貴。因此學校攀比之風就盛行起來了,是這樣嗎?
真正要深究“貴族學校”,我覺得如英國四大公學可以算得上是真正的貴族學校。第二,香港的國際學校,特別是外資機的國際學校的生源結構中,使館、外企高管人員和駐港人員子女占比最高,這些學生的部分費用由家長所在的單位支付,家庭并不一定大富大貴,孩子也都很普通。另有一大部分是中外混合家庭,海歸家庭,港澳臺家庭,這些學生家庭條件不錯,但與你所想象的揮金如土相比,也是有著天差地別。
此外,國際學校普遍存在一整套抑制攀比風氣的校園文化體系。每個人都知道要求學生穿校服,而穿校服的一個大原因就是不鼓勵每個人在著裝上比較,當然也有人說即使是這樣,學生也不能攀比衣服,而是開始攀比鞋子,畢竟攀比的機會少了。此外還有一件事,香港的國際學校教師風格一般比較民主,尤其是外籍教師,很少會去注意學生的家庭背景,對待學生也是一視同仁,我覺得這尤其難能可貴。
但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還是,在香港,尤其是國際教育理念推行得好的國際學校,對學生的評價標準就月多元化。(我想重復3次)不是說分數不重要,而是分數不能作為唯一的標準!
比如說國際學校是不會有成績排名的,對于一些家長來說,沒有排名看不到自己孩子的位置,心慌啊。一下子沒有的衡量尺子,它會迫使你看到自己孩子身上其他的閃光。不善于數學的孩子可能是寫作天才,看起來坐不住的孩子也許會成為出色的舞者(有真實案例);什么都不突出的孩子可能情商特別高,朋友特別多。若不改變思想,信念不堅定,不免要被環境所拖累。
由于我們所習慣的東西,在許多國家的教育系統中都是一大忌。
例如,在美式學校,如果哪個孩子對另一個孩子說“我的數學比你優秀!”被認為是非常不友善的語言,老師就會出面干預。“你的數學很棒哦”,你可以贊美別人,但不能因為比較別人而稱贊自己。就像世界聞名的芬蘭教育系統,學校不但不給學生評比,也不給教師做無謂的評價和評估。它是對人性的基本尊重和解放。
芬蘭教育秘訣:每一個孩子都是第一
最近我聽說,“攀比”之風最嚴重的還是一些所謂豪宅區的公立學校。聽說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男孩聚在一起比家里有幾個廁所(這次攀比點也太不明覺厲了),有一個女孩比家里有幾支萬寶龍筆的,還有女生比家里有幾支萬寶龍筆的,還有女孩“爭搶”生日禮物。
它會打破你的認知常規嗎?本人也是聽高人分析后才明白的:豪宅區的公立學校,生源多來自周邊高房價小區的家庭,家里也不差錢。但是學校對學生的評價體系比較單一,主要是分數和分數。這樣的話,學校只有學霸可以吃。其余的,成天在分數排名中落榜的大部分普通孩子,只能靠物質條件來打拼。
大多數家長害怕的“攀比”其實就是炫富。
毋庸置疑,國際學校的確會有一些家庭環境超優越,我認識一位在美式國際學校的媽媽,微信頭像是一間漂亮的城堡般的房子,我一直以為是她在歐洲旅行時拍的。我被邀請到她家里拜訪,有一天我才發現那所房子是她的家……她家有管家、阿姨、園丁。當你坐在起居室喝茶時,你完全像是坐在唐頓莊園里,那時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在香港。這個母親的嗜好是插花和做慈善活動。但是你能說她是炫富的嗎?那是她生活的常態。
假如我們這樣普普通通的父母不能以平和的心態來看待這類家庭,看待這類家庭,就必然會傳染給自己的孩子。小孩子的心中是明鏡,時間一長,父母和孩子就會累。
談過父母,再談孩子。
大學校園攀比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,因為攀比現象十分復雜,教師需要有較好的心理基礎,通過多年的實踐積累,才有可能辨別出攀比產生的復雜原因。
事實上,攀比問題并非道德問題,而是心理問題。每一個人內心都有攀比的動機,會因為攀比而產生嫉妒,即使是對自己最好的朋友也不例外。
其中一名學生因要買"Kobe8"的鞋與父母爭吵。父母無法招架,最后把問題交給了老師。午后,他與孩子坦誠地交流,孩子被老師感染,在涕淚流下,坦白了自己的內心。他攀比,根本不是為了虛榮,而是怕被朋友拋棄,他努力奮斗,只想進入朋友圈。只有一個穿著“Kobe8”的人,可以一起打球。只有這樣他才會購買“Kobe 8”。
這才發現,老師這才明白,有一種自吹自擂的學生,到哪都不受歡迎。既然他們什么都知道,什么都會,什么國家都去過……事實上,他信口開河,不是“裝”、“夸大其詞”,而是怕被人拋棄,他需要朋友,想要融入集體,才能有安全感。
說到底,其實“攀比”這件事,我“拷問”了很多身邊在國際教育界的朋友、家長,得到的答案基本上也和上面提到的研究相符。有一條一般規律:對于自力更生的家庭來說,攀比對他們來說是個偽概念(這一定義偏于精神層面)。大家說,什么是攀比?沒有感覺啊。
的確,人的成長不是與別人攀比,而是對自我的提升,只有孩子們才能加強縱向比較,拿自己的今天與昨天比較,逐步建立起希望系統,才會堅定自信。
因此,我個人更傾向于尊重個人的教育理念,國際化教育,尊重個人的長處,孩子們可能會獲得獨立思考的能力,他可以與其他人不同,他的地方也會被視為優點。
在結束的時候,我們要強調的是:
對于父母來說,選校時,找準自己的人群,舒服就好。
無論你是學校還是校外,都要充實家庭的評價體系。對于自己,包括對孩子,不要只注重成績,不要過于注重結果。
指導幼兒有客觀的自我認知。這世上沒有多少人具有強烈的自我認知。唯有從內心去認識自己,了解自己,了解自己想要什么,清楚自己是如何定義生活和幸福的,才能沖破世俗觀念給你的束縛,讓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堅定地活下去,當然這也是家長對人生定力的要求。
看了以上的介紹,我想家長們都急不及待想讓孩子申請香港國際學校看看。學校還是歡迎家長遞交表格,視乎學位情況,他們有機會繼續招生。
有興趣了解更多 香港國際學校 的家長歡迎與我們聯系,我們亦可幫忙預約參觀校園。
雖然目前全港國際學校學生人數創十一年新高,可是學校按照70% ...
李寶椿聯合書院(Li Po Chun United Worl ...
香港加拿大國際學校(下稱:CDNIS)創辦于1991年,位于 ...
香港英基國際學校升學數據顯示,2023年38.7%學生前往英 ...
香港私立國際學校成為越來越多家庭的選擇,因其選擇豐富、師資強 ...
近年來,隨著國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于教育質量的重視,越來 ...
「標準化&院校排名&專業選擇&文書套磁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