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布者:港智優留學 發布時間:2021-04-28 14:08 熱度:1566
我覺得美國學生自傳的「好看性」,不是因為他們慣用英語,而是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:美國學生的申請函內容總讓我覺得生機無限、欣欣向榮、百花齊放,題材也很多元,可以簡單到談和家人去逛街的小故事,也可以是同年少見的一些生活經驗──但不論是哪個走向,往往都能很清楚,很真誠地呈現自己。
自傳是申請香港研究生留學的重要申請材料之一。本篇文章以現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學,并擔任研究生院招生官,擁有豐富教育經驗的筆者個人經歷與觀點,分享申請學生撰寫自傳的「真正重點」,供大家參考:
香港的冬天雖然也算不上太冷,但是也會有相對比較冷的幾天,路人全身羽絨厚大衣將自己裹得緊緊的,在寒風中蹣跚蝸步。但是我辦公室的暖氣開得太強了,不但了無寒意,整個人反而被烘得很不舒服。
我手里拿著一疊厚厚的新生申請文件:「這一季的新生遴選審查又開始了。」
過去7年我任職于研究生院,在一整天的開會、見學生、寫研究報告和備課之后,其實已經很累了。但是,在那么多的工作項目當中,我把遴選新生看成是一件非常重要且神圣的事情──因為這關系到很多學生的前途。
一、 自傳比考試分數更重要
大家都知道,香港申請大學或研究生要看很多的東西:成績單、推薦信、個人簡歷還有自傳等等。
通常申請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,基本上成績、推薦信、考試成績都很優秀,看不出來主要的差異。而香港的教育精神──也是我的信念──是綜合性地評量每一個學生,冷冰冰的分數絕對無法代表一個孩子。
所以,其實在審查教授的眼中,學生的個人簡歷和自傳,是最能看到學生特殊點的文件,所以我也總是先從這里開始,一一了解每位申請者。
「香港中文大學聲名遠播,學術地位崇高,所以我決定香港中文大學......」
「我今年剛從大學畢業,主修語言,希望繼續到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深造......」
「我熱愛教學,希望將來當個好老師......」
我又繼續讀了幾篇,基本上內容都大同小異。而這幾篇,恰巧都是來自亞洲的國際學生申請函。
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:亞洲學生寫的內容幾乎都是一樣的──自傳通常都是先自我介紹,然后很恭敬地把學校稱贊一番,接下來陳述自己的理想,最后再強調自己的申請決心。
四平八穩,不是有錯,而是沒有靈魂,看不到「我為什么想讀港中文?」──但這卻是我最想知道的信息。
反過來說,美國學生可能成績不如亞洲學生亮眼,但他們的自傳往往讓我眼睛一亮,吸引我繼續讀下去,引人入勝的程度有時甚至讓我欲罷不能,看完后,文章的畫面有時還會在腦海中停格好幾天。
我覺得美國學生自傳的「好看性」,不是因為他們慣用英語,而是來自他們的生活經驗:美國學生的申請函內容總讓我覺得生機無限、欣欣向榮、百花齊放,題材也很多元,可以簡單到談和家人去逛街的小故事,也可以是同年少見的一些生活經驗──但不論是哪個走向,往往都能很清楚,很真誠地呈現自己。
二、自傳「平淡無奇」,不完全是亞洲學生的錯
比如說,港中大的研究所著重「社會正義」,時常為移民家庭的語言文化權發聲。
我看到其中一篇美國學生自傳:「今天,我3年級班上的 Mary 又缺席了,這已經是連續第5天沒有來上學了。我大學畢業后,在這所弱勢家庭居多的學校工作 4 年,這樣的孩子是常態。要是我是 Mary,英文跟不上、沒有朋友,老師也覺得我拖累大家進度──我也不想來上學啊......」接下來,她列舉更多切身的經驗,自己成長的省思,她對碩士班的期待等等。
她的自傳與論文規劃,因為實際工作經驗而內容豐富,也顯示她對我們系上的了解,和自己的成熟度。
但反過來說,亞洲學生的自傳,相較之下常顯得「平淡無奇」,這是誰的錯?不完全是學生的錯。
美國的教育相對強調空間,讓孩子一路探索、一路嘗試──沒有太多框架,沒有標準答案,只希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。
反觀亞洲學生基本上生活經驗都非常雷同:因為教育體制還有父母的過度保護和不愿放手,剝奪了孩子成長應該有的探索期,強調教育目的之一致性、標準化──在這個體制下培養出來的孩子,說得難聽一些,就像工廠大量制造下的產物:規格相同、符合規定,但是缺乏特質、想法、靈魂。
很多亞洲學生申請香港中文大學,往往只是因為這是一所QS排名前50的大學,并不知道他和其他的大學有什么不同?他們可能也不清楚自己到底擁有哪些特質適合當老師,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什么讀教育。
在自己都不清楚的狀況下,寫出來的自傳,自然不能打動閱人無數的老師。
三、教職員辦公室里,學生流下來的眼淚
這一點,在課堂的表現也很明顯。我在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研究所給學生上課的時候,總注意到一件事——那些眼睛發光的學生,通常是美國學生。很遺憾地,亞洲教育體制下出來的學生,眼神感覺上則以茫然居多。
這其實跟語言障礙沒有關系(以香港中文大學來說,許多亞洲學生的語言成績和口說表現極為出色),而是美國學生在經過長期的探索自我后,到了研究所階段,非常了解自己的方向、爆發力驚人,后勁無窮。
反觀很多研究生到了研究所時,才有機會在香港的教育體制下自我探索。還愿意、也有勇氣自我省思探索的人還好,但很多亞洲學生卻因為錯過了應該在發展階段經歷的摸索期,如今已經幾乎失去探索需要的那股勇氣,甚至也失去了放棄錯誤的勇氣──于是,很多人繼續在求學、甚至人生的道路迷失下去。
每年九月開學不久,都有研究生到我辦公室掉眼淚。
「老師,我根本不喜歡讀英文!」
「老師,我從來就沒有想過我喜歡什么!」
「老師,我現在怎么辦?已經申請到香港中文大學,不讀不是很奇怪嗎?我要怎么給家里交代?」
考試取向的教育體制,讓很多孩子從小只曉得埋頭讀一堆自己也不曉得為什么要讀的東西,被迫準備很多沒有意義的、大大小小的考試,沒有機會認真思考自己的方向和興趣。我的亞洲學生中,有的勉強痛苦讀完、交差了事,畢業后立刻轉行;也有的患了嚴重的焦慮癥、憂郁癥。
所以,每年我都會在新生一進來時,就開始進行「勸退」。
我說:「你們要是不喜歡我們雙語研究這個項目,趕快轉走!」
我的學生們:(睜大眼睛,不敢置信)
有人吞吞吐吐:「......老師,妳這是在試探我們的忠誠度嗎?」
我成功地透過真實經驗、課程與目標詳盡的介紹,「勸退」了幾名學生──這是我的驕傲,因為我在帶領他們去傾聽自己心里的聲音。
給家長們的真心話:給孩子空間,讓他們好好地探索自己吧。
我繼續讀著這些一篇又一篇的申請文稿,心里很有感觸。
電話鈴突然響了:「老師,我的孩子想要申請香港中文大學,想請問您自傳要怎么寫?」
對著電話,我倒吸一口氣。
我真心地回答:「讓孩子好好的探索自己,就會有好文章。」
電話的那頭沉默了幾秒,有些錯愕。
我又重復了一次:「真的,讓孩子好好的探索自己,就會有好文章。」
探索自己的意思,是要讓孩子找到發自內心想要做的事情──若是你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熱情,我建議父母能做的只有等待,大膽放手給他們空間與時間──你太過焦急幫忙安排妥當的人生,到最后還是會使得孩子陷入茫然。
有的孩子還可以「后知后覺」,在成年后努力扭轉人生,但是很多孩子一輩子便在「不知不覺」中漂泊著。
放手的例子:如暑假的安排,孩子的暑假要聽孩子的想法,不要把暑假當成是學期的延伸或是先修班,孩子需要放空來尋找自己的興趣、初衷和靈魂;還有,工作經驗能夠讓孩子成熟。事實上,香港大學研究生在讀研究生以前,多數都有工作經驗,再回來念研究所時,大都非常確定自己的方向,讀起來氣勢如虹、勢如破竹,讀得又好又快。
電話草草結束,我又埋首于那一疊看不出靈魂的申請函。外頭天已經黑了,我辦公室的暖氣還是太強,但是,不知為什么,我反而覺得冷了起來......
香港碩士中適合考公考編的專業有不少,選對專業等于成功一半,今 ...
香港都會大學,作為香港第九大公立大學,實力不容小覷。其QS亞 ...
香港科技大學商業分析碩士(MScBA)?號稱“亞洲BA天花板 ...
錯過了早申?別慌!香港城市大學2025年秋季碩士申請多輪延期 ...
2025年港碩申請量較2024年增長30%,港校熱門專業(如 ...
香港都會大學太會了,25fall申請末了,再次來搶人!重磅推 ...
「標準化&院校排名&專業選擇&文書套磁」